自 2021 年起於嘉義阿里山林鐵周圍連年展開兩屆《構竹林鐵》之後,第三屆《2024 島嶼構竹》自近郊回到城市,讓竹構設計與施作更靠近當代生活場景,進一步反思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,由初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葉育鑫擔任策展人,邀集郭恩愷、曾令理、游智傑、林柏陽、高仕棠、萩生田秀之+原型結構、莊逸堯+劉嫈琦共七組參展者,自豐富實戰經驗出發,融合創新思考與雙手試驗,大步拓寬竹構應用的視界,即日起於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、雲林斗六糖廠(此展區展至4/28),皆免費入場參觀。

臺灣竹會發起為期三年的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,2021、2022年《構竹林鐵》新銳展在策展人、結構技師陳冠帆帶領下,以構造型態與接頭為為研究基礎,引導新銳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實驗探索;第三屆《2024 島嶼構竹》新銳建築展由建築師葉育鑫接棒策展,延伸前兩屆基礎,以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竹構築為方針,透過創新的設計觀念、技術工法提升竹材的可信任度,為竹產業與臺灣建築帶來正向循環。

每一次竹構展現出新貌,都像是人們與它舊識重逢。策展人葉育鑫表示:「竹子曾在數百年前的臺灣作為建築材料,後因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,導致竹構法的斷層。藉由竹材重新思考何謂構築的本質、如何更有意識的選擇構築的方法,使竹構得以嶄新之姿回到現代建築叢林。尤其,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,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,不僅能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,亦能極佳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。」

參展者在近一年設計與施作實驗中不斷挑戰自我,從設計方法、材料處理、尺度、曲率、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,各有獨特的構建詮釋,其中,林柏陽、萩生田秀之、郭恩愷、曾令理為首的參展團隊更是首度嘗試竹構設計。

作品日夜風情不同,〈橋繭〉內部上方有一對鎢絲球燈隨風擺盪,小橋欄杆投燈於皮層內側,以緩奏呼吸般地閃爍明暗,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,人影與樹影搖曳,呈現外界與內部空間的薄繭脈動。

「我們從基地特性作為出發點,希望讓人感受到松木林的環境。」在發展概念時,建築師林柏陽與團隊靜靜待在松木林中,感受瞬息萬變的自然環境,他們思考著「當人與竹構介入環境時,是否也能以動態的方式來對話?」無論是樹林或要使用的竹子,風吹過就會輕輕搖晃,從此發想出動態、懸浮的竹構,創造一種力平衡的當代竹構藝術。

本文章經版權方同意轉載,點此參閱原文出處